如何看待近期港股調整

  本月港股市場出現一定的調整,主要指數的跌幅在7%左右:恆生指數跌6.0%、恆生中國企業指數跌6.7%、恆生醫療保健跌7.1%、恆生科技跌8.5%。從全球股市來看,2月港股表現靠後,僅好於俄羅斯RTS指數。

  我們認為港股2月出現較大回調的原因有兩點:1)港股前期漲幅較大,市場有一定的止盈需求。我們在報告《港股的彈性——歷次大跌反轉中全球主要指數表現比較》中提到,港股在歷次大跌結束後的反彈力度較其他指數更強。去年11月反轉行情啟動至今年1月底,恆生指數區間漲幅達到48.7%,在全球主要股指中排名第一,資金的獲利了結帶來一定的下行壓力。2)關鍵宏觀數據出爐,市場對美聯儲激進加息預期走強。本月3日和14日公佈的就業和物價數據顯示,美國通脹回落步伐不及預期,就業仍然強勁,市場對美聯儲繼續“鷹派”加息預期再起。月初至今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上行43個BP至3.95%,美元指數上漲2%至104.2,強美元對港股形成一定的壓制。

  我們從股權風險溢價(ERP)的視角觀察港股後續的可能調整幅度。圖表4彙報了在不同ERP和利率水平下恆生指數市盈率的變化情況。截至2月21日,恆生指數的ERP為6.0%。在當前ERP水平下,若後續十年美債YTM上升到前高4.25%,對應恆生指數市盈率下行空間約3%。在假設指數漲跌只受估值影響的前提下,恆指後續低點預計在20000點左右。

  展望後市,我們仍堅定看好港股的中期行情。2023年我國經濟將迎來全面複蘇的態勢,在經濟持續回暖的背景下,上市公司盈利將明顯改善。從指標上看,作為和企業盈利關聯度最為密切的宏觀經濟指標,PPI 同比已於去年 10 月轉負。從目前 PPI 的位置來看,當前已經進入到本輪盈利下行周期的中後期。從歷史經驗看,港股市場在經濟複蘇過程中有可能獲得更好的收益。上一輪經濟複蘇的2016年和2017年,全A非金融盈利增速都超過了30%,這期間恆生指數持續跑贏上證綜指。

  風險提示:宏觀經濟不及預期、地緣政治風險、歷史經驗不代表未來等。

Post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