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百年罕見的鬧劇?

  俄羅斯的突然違約,在全球金融市場引發熱議。當地時間6月27日,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道,美國彭博社宣佈稱,俄羅斯於6月26日夜間違約,這是自1918年以來的首次。對此,俄羅斯財長直言,俄羅斯實際上既有意願、也有能力支付債務,然而由於製裁原因,資金無法流向海外債權人,整個情況看起來就像一場鬧劇。

  當俄羅斯違約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之時,6月26日-28日舉行的G7峰會,也成為全球焦點。6月27日晚間,七國集團發表聲明稱,將調整和擴大有針對性的製裁,進一步限制俄羅斯獲得關鍵工業投入、服務和技術,並準備對俄羅斯個人實施進一步製裁。另外,美國總統拜登在峰會上提出,希望限制俄羅斯天然氣、石油的價格,G7領導人正在就這一方案進行“真正有建設性”的談判。

  當前,國際原油交易員關註的另一個焦點是,伊核談判的重啟。然而,就在談判重啟前夕,局勢再度緊張。6月27日,新華社報道稱,伊朗宣佈第二次試射國產運載火箭“祖勒賈納”。對此,美國白宮表示,伊朗此舉破壞穩定,將繼續以製裁等手段阻止伊朗。分析人士認為,伊朗的突然行動以及美國的強硬表態,給此次伊核談判蒙上了陰影,或許將成為談判桌上的不利因素。

  俄羅斯“世紀違約”

  俄羅斯突然違約了,近105年以來的第一次。

  當地時間6月27日,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道,美國彭博社宣佈稱,俄羅斯於6月26日夜間違約,這是自1918年以來的首次。

  報道稱,俄羅斯財政部本應該在5月27日償還2026年期、2036年期2筆主權歐元債券的票息,一份以美元計價,另一份以歐元計價,寬限期為30天,但在周日(6月26日)到期時,持有人並沒有收到這2筆債務的還款。

  債券文件顯示,如果發生違約,不會有官方聲明,一旦投資者在截止日期前沒有收到資金,6月27日(周一)將發生違約事件。

  而此次俄羅斯違約的主要原因是,美國等國家的製裁,導致俄羅斯無法進入國際銀行網絡SWIFT的渠道。據彭博社報道,俄羅斯的在岸國家結算存管處(NSD)已經收到了支付歐元2026年期7125萬美元債券、2036年期2650萬歐元債券收入的資金,但是,由於製裁的原因,這些資金不太可能流向許多國際上的持有人。

  另外,俄羅斯財政部也表示,6月初已經向其在岸國家結算存管處支付了利息,並補充說已履行義務。然而由於製裁原因,資金無法流向海外債權人。

  事實上,由於巨額石油和天然氣收入,俄羅斯擁有大量的外匯,但西方製裁切斷了該國與全球金融體系的聯繫,阻礙其支付外債。

  因此,俄羅斯財政部長安東?西盧阿諾夫(Anton Siluanov)直言,俄羅斯實際上既有意願、也有能力支付債務,整個情況看起來就像一場鬧劇。

  另外,俄羅斯聯邦委員會維護國家主權委員會主席安德烈?克利莫夫表示,美國編造“俄羅斯債務違約”不僅是宣傳噱頭,還是企圖為進一步竊取俄羅斯資產開脫。

  需要指出的是,一般正式宣告國家違約的聲明,都是由國際評級機構發出,但製裁導致評級機構撤銷了對俄羅斯實體的評級。根據周日寬限期結束的債券的相關文件,如果25%的債券持有人認同發生了“違約事件”,持有人也可自行做出宣告。

  俄羅斯上一次外債違約可以追溯到1918年,當時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政府拒絕償還沙皇時代累積下的巨額債務。

  截至目前,俄羅斯還有約400億美元的未償付債券,在2022年7-12月期間,俄羅斯總共還需支付約10億美元的債券利息。

  那麼,此次俄羅斯外債違約的影響有多大呢?

  分析人士指出,宣佈俄羅斯違約,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個象徵性事件,因為歐洲、美國的金融製裁,導致俄羅斯政府已經失去了發行以美元計價的債券的機會,到目前為止,俄羅斯已經無法從大多數西方國家借款。但這種違約的發生可能會在未來提高其借款成本。

  美國投資管理公司Loomis Sayles 高級主權分析師Hassan Malik評論稱,一個本來有辦法的政府被外部政府強迫“違約”,這是非常罕見的事情,這將是歷史上違約的一個重大分水嶺。

  另外,有分析機構表示,從長期來看,違約限制了俄羅斯的融資靈活性,是對投資者信心的又一個打擊。違約還將使俄羅斯的私營部門的債務支付和借貸複雜化,而私營部門的外債大約是俄羅斯政府的四倍。

  面對西方的製裁,俄羅斯正在探索用盧布償還債券、利息。根據俄羅斯總統普京此前簽署的一項法令,俄羅斯財政部用盧布償付歐洲債券將被俄羅斯視為履行償債義務,並不構成違約。

  G7峰會的威脅

  當俄羅斯違約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之時,另一場會議也正在成為全球焦點。

  6月26日-28日期間,七國集團領導人在德國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上舉行G7峰會,德國是2022年七國集團的輪值主席國。俄烏局勢是本次峰會的重要議題,同時提上議程的還包括有關氣候保護、能源危機的討論。

  6月27日,中國新聞網報道稱,根據七國集團(G7)領導人巴伐利亞峰會的一份聲明草案,G7領導人擬承諾在俄烏衝突中向烏克蘭提供無限期支持。G7領導人在考慮,利用關稅收入來支持烏克蘭的可能性。

  參與峰會的歐洲官員表示,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要求七國集團提供防空系統、安全保障、糧食出口幫助,並對俄羅斯實施進一步製裁。澤連斯基還表示,希望在2022年冬天開始之前結束與俄羅斯的軍事衝突。

  當地時間6月27日,美國白宮方面宣佈,由於俄羅斯對烏克蘭採取的軍事行動,美國和其他七國集團國家希望對俄羅斯採取進一步的製裁措施。美國政府在七國集團峰會舉辦期間透露稱,這些措施主要針對軍備生產和供應鏈等方面。

  另外,七國集團於27日晚間發表聲明稱,將調整和擴大有針對性的製裁,進一步限制俄羅斯獲得關鍵工業投入、服務和技術。並準備對俄羅斯個人實施進一步製裁。

  西方國家如何解決所面臨的能源危機,也是這場峰會的焦點話題。

  在這次峰會上,美國總統拜登再次提出,希望限制俄羅斯天然氣、石油的價格,在大幅減少國際能源供應的情況下,達到限制大量資金流入俄羅斯的目標。

  據媒體引述消息人士的話稱,在此次峰會上,G7領導人正在就對俄羅斯石油實行價格上限的方案進行“真正有建設性”的談判。

  歐盟理事會主席Charles Michel表示,七國集團領導人將討論通過與石油和出口保險相關的服務來推動俄羅斯油價上限的實施。

  根據目前的計劃,如果買家向俄羅斯支付的價格高於設定的上限,那麼這些貨物將無法獲得保險。

  但這一計劃不僅需要歐佩克及眾多石油生產商的支持,還需要其他石油消費大國來決定石油價格上限,意味著,西方國家可能需要得到印度和中國等重要進口國的支持。

  分析人士認為,限制俄羅斯油價的最大障礙將是,普京的反對。一旦普京認為,切斷俄羅斯的石油出口對歐洲經濟造成的損害比對俄羅斯的損害更大。因此,指望普京默許西方強加的價格上限是不可能的。

  歐洲官員也擔憂,作為對價格上限的回應,俄羅斯可能禁止能源出口到G7國家,而這個舉動又不受G7控制,且將進一步引發(各國)能源短缺。

  伊核談判再添陰霾

  本周,國際原油交易員關註的另一個焦點是,伊核談判的重啟,這可能導致伊朗石油出口的複蘇。

  6月25日,伊朗外交部長侯賽因·阿米爾-阿卜杜拉希揚與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何塞普·博雷利在伊朗首都德黑蘭宣佈,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相關方談判將在數天內重啟,各方需迅速重啟談判,以“解決最後的未決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談判的主要推動方是面臨能源危機的歐洲。

  然而,就在伊核談判重啟前夕,局勢再度緊張。

  6月27日,新華社報道稱,伊朗於26日宣佈第二次試射國產運載火箭“祖勒賈納”,後續還將試射2次,以檢驗和評估每一級箭體的性能。

  而伊朗衛星項目卻遭到美國方面質疑,後者稱,伊朗以此為掩護髮展導彈項目,違反伊核協議中對伊朗開發彈道導彈的限制。

  當地時間6月26日,美國白宮表示,伊朗再次試射“祖勒賈納”火箭“破壞穩定”,美方將繼續以製裁等手段阻止伊朗進一步推進“彈道導彈計劃”。

  分析人士認為,伊朗的突然行動以及美國的強硬表態,給此次伊核談判蒙上了陰影,或許將成為談判桌上的不利因素。

  其實,回顧此前談判的波折,美國方面的態度經常成為談判破裂的關鍵因素。2018年5月,美國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隨後重啟並新增對伊製裁。伊朗隨後逐步中止履行協議部分條款,但承諾所採取措施“可逆”;今年3月,博雷利再度宣佈,談判由於“外部因素”暫停。

Post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