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盤後,恆生指數公司公佈了2022年第四季度恆指系列檢討結果,調整範圍包括恆生、國企、恆生科技等港股主要旗艦指數,以及與港股通可投資範圍直接相關的恆生綜合指數,所有調整將於3月13日起生效。
為何恆指季檢結果備受市場和投資者關註?主要是因為恆指系列指數的成份股變動將涉及大規模資金的流入流出。目前市場上有不同類型的指數基金追蹤恆生系列指數的表現,以追蹤恆生指數的基金為例,投資者通過投資該等基金,間接投資恆生指數50只來自不同產業的成份股。一般而言,基金錶現會跟隨恆生指數漲跌,投資者獲得回報或損失跟恆生指數的表現大致相當。
截至1月31日,被動式追蹤恆生指數系列產品的資產管理總值約645億美元(約人民幣4445億元),即恆生季檢結果將會牽動超4400億元的資金流向。
恆生季檢結果出爐
作為反映香港股票市場整體表現的指標,恆生指數公司會檢討數據截止日的恆指系列指數成份股。2月24日,恆生指數公司宣佈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恆生指數系列季度檢討結果,所有變動將於3月13日起生效。
季檢結果顯示,恆生指數成份股沒有變動,成份股數目維持目前的76只,權重變動較大的有:匯豐控股權重由9.38%下調至8.00%,騰訊控股權重由8.91%下調至8.00%,中國海洋石油權重由1.63%下調至1.47%。恆生中國企業指數成份股加入了小鵬汽車,同時剔除了中國飛鶴。
恆生滬深港通中國企業成份股加入了小鵬汽車、中國建築,剔除了中國飛鶴和美的集團,成份股數目維持80只。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恆生中國企業指數(恆生國指)本身追蹤在香港上市的內地公司,未能反映不在香港上市的內地上市公司表現,去年8月份,恆生指數公司推出恆生滬深港通中國企業指數(HSCEA),80只成份股公司包括46只國指成份股公司和34只市值最大的A股公司,全面涵蓋在香港和內地上市的內地公司證券。
此外,為避免指數被大型股嚴重扭曲,恆生滬深港通中國企業指數設有8%的個股權重上限,過去資訊科技及金融業公司主要在香港上市,而工業、消費(必需性+非必需性)主要於內地證券交易所上市。根據恆生滬深港通中國企業指數選股條件,這五個行業占恆生滬深港通中國企業指數逾八成權重。
恆指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0月31日的收盤指數點,恆生滬深港通中國企業指數的自由流通市值為10.4萬億港元,分別約為恆指和國指自由流通市值的1.17倍和2.04倍,如果越來越多的ETF開始追蹤恆生滬深港通中國企業指數(與目前追蹤恆指和國指的ETF情況相似),且假設其總AUM相對指數自由流通市值的比率能夠與恆指(1.75%)和國指(0.83%)相近,則恆生滬深港通中國企業指數相關ETF的總AUM規模可達860億港元至1820億港元之間。
另一重要旗艦指數則是恆生科技指數,最新季檢結果顯示加入了微博,剔除明源雲,成份股數目維持在30只。
與港股通可投資範圍密切相關的恆生綜合指數方面,新加入了太古股份、知乎、招商證券、天齊鋰業、衛龍、名創優品等35只個股,剔除了周生生、綠地香港、新鴻基、重慶銀行、藥明巨諾、快狗打車、雲音樂等28只個股,成份股數目由520只增加至527只。
牽動超4000億資金流向
歷來恆生指數系列成份股調整,都會牽動大規模資金流動。
截至1月31日,被動式追蹤恆生指數系列產品的資產管理總值約635億美元(約人民幣4445億元),雖然2022年市場出現調整,資產管理總值仍然同比上漲10.2%,與恆生指數、恆生中國企業指數和恆生科技指數掛鉤的交易所買賣產品的資產管理分別約222億美元(約人民幣1531億元),同比上漲11.8%,55.8億美元(約人民幣385億元),同比上漲3.5%,和108.7億美元(約人民幣745億元),同比上漲11.1%。
此次調整生效後,滬深交易所會以此為依據調整滬港通的可投資標的範圍,業內人士認為,獲納入港股通名單,對於個股而言往往意味著更多增量資金,尤其是南向資金的流入,有利於推動股價上漲。
自2022年第四季度以來,滬深港通下的南向和北向交易交投活躍,截至2023年1月成交額分別回升至港股市場和滬深市場A股成交額的12.2%和5.5%,兩個渠道均顯示出韌性,資金累計凈流入分別達2.21萬億港元和1.74萬億元人民幣。
為把握滬深港通的長期資金凈流入走勢,恆指公司還推出恆生港股通高持股50指數和恆生A股通高持股50指數。
中金研報預計,港股的比較優勢以及內地整體寬鬆的流動性環境仍有望支撐南向資金持續流入。考慮到當前內地貨幣政策立場及未來穩增長政策落地或將提振南向資金流入,預計中短期內南向資金流入趨勢保持不變。同時,H股估值相對A股及其他主要發達市場存在明顯折價,估值呈現明顯的比較優勢,而隨著基本面的修複,內地投資者的信心也有望回升。
All Rights By 財經都知道 © 2020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