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毛豬行情進入持續虧損階段,部分屠宰企業開啟了分割入庫的操作。
目前的凍品情況如何?
凍品企業補庫的預期如何?
凍品入庫是否構成影響後市豬價的關鍵因素?
這些都是我們關註的問題。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訪問了產業上下游的產業專家,通過他們對於自身企業的介紹以及對市場整體的判斷,結合我們的數據和信息資源,整理得出以下關鍵結論。
1、凍品庫存位於低位,並正處於累庫過程
由於2022年下半年高價期凍品持續消耗,加之2021年下半年後,進口凍豬肉數量的持續回落,2023年春節前後凍品庫存位於低位。
從相關數據機構提供的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相對明顯的低價入庫高價去庫的市場規律。凍品作為鮮品的補充對於市場供需起到了一定的調節作用。
按照涌益咨詢的數據來看,目前凍品庫存仍處於相對低位,節後兩周有小幅提升;而按照卓創資訊的數據來看,節後凍品庫存從底部快速提升,已經來到歷史同期的較高水平。通過我們對於市場的觀察,目前總體凍品庫存仍然位於低位,部分企業入庫速度較快,但行業整體仍保持冷靜。機構數據之間的差別或來源於調查口徑和樣本的不同。
2、進口凍品結構向非瘟前常態回歸
凍品的庫存結構可以按照來源分為進口和國產,進一步可以按照類別分為豬肉(普通肉類等)和副產品(頭手蹄臟等)。
從進口方面來看:非洲豬瘟期間,進口普通凍豬肉因較高的內外價差快速涌入國內,而副產品雜碎等仍然保持常態水平。隨著內外豬肉價差的收縮,進口經濟性減弱,進口量也大幅回落,副產品雜碎等因消費偏好導致的進口則維持正常水平。
3、國內凍品累庫的邏輯和過程
國內凍品累庫的邏輯分為主動和被動兩個大方面,目前半被動入庫相對主流:
被動入庫是指屠宰企業為了降低攤銷成本而提高開工率,在維護鮮銷渠道的同時,將多餘的產品進行分割入庫的操作。
主動入庫則是基於目前毛豬價格偏低,並且未來有上漲空間,因為存入凍品的盈利概率較大才進行的入庫行為;另外部分區域的屠宰企業屠宰低價非標豬[1]進行分割入庫,亦屬於此類主動入庫。
目前部分屠企入庫是為了提高產能利用效率的必要之舉,同時因為目前價格水平相對較低,對後市有看好預期,同時庫存本身不多,因此我們稱作半被動入庫為主。
從主要進口港口庫存上看,三大主要港口號肉庫存約在10萬噸上下,副產庫存在100萬噸左右,總豬肉及雜碎等綜合庫存約在150萬噸左右,肉類庫存處於極低水平。從國內產品上看,在屠企累庫之前,上游生產以及一級經銷商庫存較低,二三級經銷商維持渠道庫存,消費者因春節及前期疫情等略有儲備。
在目前累庫過程中,上游率先半被動形式啟動,下游則需要需求側驅動疊加價格預期轉好刺激拿貨補庫。不過國內凍品消費結構也向副產類傾斜。
4、企業總體對行情相對謹慎
目前屠宰、肉製品加工企業對於未來的行情仍以謹慎為主。同市場預期類似,可以看到二季度之後的價格回升,但具體實現養殖端盈利的時間節點略有差距。
企業謹慎看待市場的主要原因有三個:
(1)目前生豬出欄體重偏大,前期壓力未能完全釋放,供給側風險仍在;
(2)集團企業產能持續擴張,今年預計繼續兌現高產出,部分企業有望出現逐月出欄提升;
(3)消費恢復需要漫長過程,春節消費之後,民眾需要時間修養生息,累積消費資源需要時間;
5、建投看法:現實雖弱但邊際有望改善,謹慎樂觀看待後市
儘管目前市場仍舊保持謹慎看法,我們也認為供給側給到市場的壓力短期內不會消散,同時消費需要較長時間恢復。不過,從另一角度看,目前這其中的大部分因素已經在價格當中兌現。豬價短期的窄幅低位震蕩本身就是在消化這些不利因素,同時為未來積蓄動能。
從邊際上看,體重方面能否實現降重是很關鍵的問題,目前體重依舊位於高位,且節後兩周變化不大,不過至少沒有將風險進一步加強的趨勢,如果沒有集中性的恐慌,那麼價格底部位置基本確認。而從消費上看,節後加工製品等方面的消費略超預期,但整體消費需要恢復過程,不過既然是恢復過程,邊際上亦是改善的趨勢。
All Rights By 財經都知道 © 2020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