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伽馬和哥倫佈達成了地理的全球化;
歐洲人實現了基督教的全球化;
牛頓力學開啟了現代西方科學的全球化;
英國工業革命促使了生產的全球化;
民主自由經推銷加速了政體的全球化;
互聯網開始了信息的全球化;
猶太人主導了金融的全球化;
資本主義則推動了經濟的全球化。
而資本主義的出現、西方人擁護奴隸制發展到高潮、促進殖民擴張、推動城市化、引爆工業革命、帝國的興亡、催生三角貿易、摧毀自然經濟、導致美國南北戰爭發生、世界市場的鑄就都因棉花而起,若說,影響全世界最深遠的植物是棉花,一點也不為過。棉花在過去三百年中成了世界經濟中最為成功的商品之一,髮端於歐洲的資本主義借助棉花成為全球性經濟體制,導致當今世界經濟的南北大分流,還不可逆轉地改變了大多數人的生活方式,歐洲人曾主導的棉花帝國背後,即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歷史。
棉屬(Gossypium )是極重要的經濟作物,全世界都在廣泛栽培,共有51個品種,棉花既是最重要的纖維作物,又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也是含高蛋白的糧食作物,還是紡織、精細化工原料和重要的戰略物資。其種子的棉毛(俗呼棉花)為紡織工業最主要的原料;種子供榨油,供工業潤滑油和農村點燈用,經高溫精煉,除掉棉酚後以植物油之名供食用;其殘渣即棉子餅,可供牲畜飼料,或作肥料。該屬約20種,分佈於熱帶和亞熱帶。棉花喜溫,耐旱,喜光。除以上提到的以外另有澳洲棉、野棉花、毛棉等品種。
棉織品和棉製服裝具有保暖、舒適、輕鬆、透氣、吸汗等功能,而由碳氫化合物合成的化學纖維在加工過程中不僅需要消耗大量的不可再生能源,還殘留有偶氮染料、甲醛、重金屬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尤其在當前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能源供應日益緊張的情況下,不可能完全以化學纖維取代棉纖維。
棉花除了織成衣物,做成床品窗帘傢具等家居用品,還可用來作藥用棉,尿片、衛生巾、紙幣專用紙、相紙、燭芯等,棉花的絨毛還會進入髮膠、洗發膏、牙膏、面乳等產品,甚至有些意大利番茄肉醬和德國紅腸裡面也加了棉絨。現棉花已可以作插花花材使用,切花市場有所銷售。棉花還可用於製作護膚抗皺的美容產品,還是一種重要的蜜源植物。
棉花種植最早出現在公元前5000-4000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5000年前印度已用棉花紡線。 公元前326年,亞歷山大大帝率領的大軍渡過印度河時,看見當地居民穿的衣服更精細輕柔,大兵們到處打探並搜集到棉籽,回到希腊把種子種到地里,結果大失所望放棄了實驗,西方世界忘卻了這種“羊毛樹”。
阿拉伯人離印度更近,他們從印度進口棉布,公元1世紀,阿拉伯商人將精美的細棉布帶到意大利和西班牙。約9世紀時,摩爾人將棉花種植方法傳到了西班牙,後來,埃及、阿爾及利亞以及西班牙南部的格拉納達(Grenade)、塞利維亞(Séville)等地開始種植棉花,用阿拉伯語給這個白色絮團起名al-kutun,法語的棉花(lecoton)從阿拉伯語音譯而來,地中海沿岸國家的許多用語來自阿拉伯語,如數學、茄子等。
好 幾個世紀,歐洲伊斯蘭與基督教這兩個大相徑庭世界相安無事,北方人穿著羊毛或亞麻織成的衣衫,在南方和東方的穆斯林穿著棉布衣服。直到十字軍東征時的廝殺,使彼此間有些往來。不久,威尼斯的貿易得到發展。棉花的使用也逐漸推廣到歐洲。但15世紀前歐洲人僅把棉織品用作裝飾品、桌布等。
1498年,為尋找香料和黃金及王約翰的葡萄牙人達伽馬受王室派遣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印度棉布的實用、舒適、色彩斑斕和濃厚的異國情調,印度高質量的棉織品更是源源不斷運到歐洲,僅1684年,印度出口上百萬件棉布服裝。印度莫卧兒帝國控制了全世界1/4的棉紡織品貿易,每年稅收達到1億兩白銀,是同時期明朝所獲稅收的十幾倍。
棉花造就日不落帝國
十七世紀初英國通過特許東印度公司進行殖民擴張,17世紀末莫卧兒帝國陷入分裂,各地封建王公割據英國乘機而入,借助封建王公之手控制並壟斷印度棉等原料的供應。1757年,英國在普拉西之戰中獲勝,從此正式開始在印度190多年的殖民統治。因大英帝國在印度生產的棉紡織品價廉物美,引發英國本土棉紡業的繁榮發展,為將棉花紡成紗線的加工效率提升,1765年英國蘭開夏郡的紡織工詹姆斯·哈格裡夫斯(James Hargreaves)發明珍妮紡紗機,紡紗工效隨之提高了十幾倍,這被普遍贊譽為 工業革命開始的標誌 。
加上此前蘭開夏郡的織布機械工約翰·凱伊在1733年已發明的飛梭技術,使得棉紡織工效提高1倍多,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涌入為工場主打工謀生。但珍妮紡紗機由人力或畜力提供動力不夠穩定持續,而且無法使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得以解放,這促使了蒸汽機的發展。
1769年,鐘錶匠阿克萊發明以水力為動力的紡紗機初步解決了動力問題。1771年, 羅伯特·凱伊在曼徹斯特建立英國第一家水力紡紗廠 , 這成為近代機器大工廠誕生的標誌。英國印花、漂白、染色等技術隨後不斷涌現,凈棉機、梳棉機、捲線機、整染機等機械相繼發明出來,使英國棉紡織業效率和質量交替上升。
隨著機器生產開始增多,畜力、水力和風力已無法滿足。1769年,蘇格蘭人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將鈕可門1705年發明的蒸汽機改良成“單動式蒸汽機”,1782年瓦特成功試制復動式蒸汽機。由此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除了紡織業,在採礦業、冶煉、機器製造等行業中也獲得迅速推廣。
1784年第一臺利用蒸汽機和水力等機械化的織布機出現,英國紡織品產量從1766年到1789年增長了5倍,18世紀末期,英國棉紡織業率先實現機械化生產,它的問世被稱之為“機器時代”(the Age of Machines)開始,也被稱為工業1.0時代。日不落殖民大帝國因工業革命虎添翼而更加強大,隨後向英國全境乃至整個歐洲大陸傳播到北美。
1800年 ,英國棉織品出口額占其出口總額的25% , 1828年達出口總值的一半,棉布成為西方人主導的第一個全球化商品,棉紡織業成為英國工業的中堅,推動著工業革命的發生與發展。
英國紡織業大爆發隨之需要大量棉花。1781年英國紡紗消耗510萬磅原棉,這是它84年前的兩倍半,棉花價格漲到10年前的2到3倍。1790年英國紡紗量又增長6倍,到1800年紡紗量再次接近翻倍,達到5600萬磅。但歐洲產棉花很少,主要原棉供應地奧斯曼土耳其到1800年前後已無法滿足英國的增長需求。
印度作為世界棉花產業的古老發源地,英國將印度變成殖民地後不僅獲得棉花和棉紡織品的議價權,今天的新疆棉花掌握了全球棉花定價權,成為西方打壓中國紡織工業供應鏈的手段。英國人還將印度大量糧食耕地更改植棉花,以各種手段鼓勵印度種植和出口棉花,這摧毀了印度農民以糧食種植為主、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181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從美國引進棉籽到印度,1811年,英國從印度進口棉花160包,1818年進口量達127124包,之後英國在印度建立更多農場種植棉花。
1816年又將美國人惠特尼發明的軋花機運到孟買提高了印度棉花供應量,從而摧毀了印度手工紡紗業。早期,印度本土精加工的高端棉布尚能保持一定優勢,隨著英國棉布質量不斷提高,到18世紀後半葉,英國不再從印度進口棉布,還把印度當作製成品傾銷地,在高端市場上徹底打敗了印度棉布。1800年至1801年從孟加拉出口到英國的棉紡織品仍有140萬英鎊,1809年至1810年降到33萬英鎊。
1814到1835年,印度輸往英國的棉布減少3/4 ,英國輸往印度的棉布增長62倍。1850年英國加工了全世界46%的棉花。英國紡織業的繁榮一直持續到第一 次世界大戰 ,戰後的1924年,英國棉紡錠數量達創紀錄的6330萬錠,織機79.2萬台。印度徹底淪為英國棉紡織業的原材料供應地和棉紡織品的傾銷地,從棉布出口國變成進口國,本土紡織業迅速崩潰,著名的紡織城達卡,1827年有15萬人口,8年後只剩3萬。
栽培棉有草棉、亞洲棉、陸地棉、海島棉四個棉種,分屬兩大類群,草棉和亞洲棉為二倍體棉種,都屬於A染色體組,原產於印度及周邊等地,被歐洲人稱之為舊世界棉。陸地棉和海島棉為四倍體棉種,屬於複合AD染色體組,原產於中、南美洲,被歐洲人稱之為新世界棉。現在全球棉花生產中,栽培面積最大的是陸地棉,約占總產量的9成,海島棉約占5%~8%,亞洲棉約2%~5%,草棉已很少栽培。
5000年前,美洲和印度幾乎同時出現棉花,15世紀末,哥倫布帶著胡椒樣品和給中國皇帝的書信代表西班牙王室踏足美洲,哥倫布瘋狂劫掠並驅使印第安人尋找黃金白銀和貴重木材,之後開始驅趕印第安人侵占土地,當時中美洲原住民也早已懂得用棉花紡織衣服和毯子。16世紀西班牙人進入墨西哥南部和尤卡坦半島時,發現當地植棉業已很發達,島民將彩色棉紡成土布,做成當地人的服裝。1620年代,開始有華人群體在西班牙殖民地墨西哥城做成衣。歐洲人占領美洲之初大量種植甘蔗,1630年代開始擴大棉花種植面積,18世紀因英國對棉花的需求,英屬美洲殖民地北緯37度以南的所有地區都種植了棉花。
當歐洲本土的原棉需求爆炸式增長時,歐洲人使美洲殖民地成為歐洲棉花的重要來源地。他們到西印度群島後,於18世紀早期在牙買加、格林納達、多米尼克經營種植棉花。1768年到1789年 ,巴巴多斯原棉出口從24萬磅增長到260萬磅,成為棉花出產最多的島嶼。在1770年前 ,巴哈馬群島幾乎不種植棉花,到1780年多巴哥島裝船的原棉達150萬磅,1787年巴哈馬群島向英國運達近50萬磅原棉。1781年到1791年 英國從英屬加勒比島嶼進口的棉花量翻了兩番。1791年,法屬殖民地聖多明各出口到法國的棉花達到680萬磅,比8年前增長了58% ,棉花種植園與甘蔗種植園的數量已幾乎相當。
18世紀後葉,葡萄牙人在殖民地巴西伯南布哥和馬拉尼昂等地種植棉花,第一次向英國輸出馬蘭漢棉花,這種質量差的棉花很快被纖維長、質量好的伯南布哥棉花替代,且出口量不斷上升,1785年到1792年 ,巴西裝船運到英格蘭的棉花量超過奧斯曼土耳其帝國。1821年至1825年棉花在巴西出口貨物中占比達30% ,成為英國紡織業非常重要的棉花供應地。
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期間,英國向美國大規模傾銷廉價工業品,同時抬高美國商品的進口關稅並取消對北美13個殖民地的一切貿易優惠,造成美國經濟陷入嚴重混亂,破產、失業加劇,社會動蕩不安,甚至出現起義,為應對煙草貿易的不景氣,更為搭上工業革命的順風車,用槍炮趕走當地印第安人,使美國南方成為棉花種植園,1790年美國出產150萬磅棉花,從1791年至1800年向英國出口棉花量增長93倍。
在南方政客的支持下,美國聯邦政府通過侵略獲得更多新領土, 1803年路易斯安那購地案使美國領土幾乎增長一倍, 1819年美國從西班手中得到佛羅里達,為美國棉花生產提供了大面積的土地。1820年 美國出產的棉花達到16750萬磅,這年出口增長了6倍,美國取代西印度群島成為英國原棉最重要的來源地, 1830年西印度群島棉花占英國進口份額不到3%。到1857年,美國出產的棉花數量與中國一樣多。
特別是1793年,美國人惠特尼發明機械鋸齒軋棉機,能快速分開棉花纖維和種子,解決了一直困擾美國南方種植園主的難題,即適合南方生長的短纖維棉花的棉籽脫棉問題。據說在惠特尼發明軋棉機之前,清理1磅棉花需一天時間,而使用軋棉機後,一名黑奴一天能生產50磅乾凈的棉花。這極大促進了美國棉業發展,1791年到1800年,美國向英國出口的棉花增長了93倍,很快棉花成為美國的拳頭產品,使得這個新生國家迅速撈到第一桶金。
1794年美英在倫敦簽訂了《傑伊條約》,英國解除對美國的封鎖重獲英國市場,特別是棉織品市場。美國開始從墨西哥引入陸地棉進行培育,此後英國的棉花供應中心轉向北美。棉花種植仍是一項勞動密集型產業,種植、採摘仍需大量人工。為擴大生產獲取更大利潤,壓榨奴隸只需喂投食物就能產出,是種植園主們認為最好的辦法。
葡萄牙從15世紀開始在非洲掠捕黑人販賣併在歐洲成立黑奴市場,西班牙、荷蘭等國先後參與。18世紀初,英國接棒成為全球最大的奴隸販子,非洲人被戴上鐐銬裝進船艙,在海地太子港拍賣再送到各農場。
一開始黑奴三角貿易還沒興盛時,美洲種植園的奴隸大多是白人,英國人把造反的愛爾蘭人等送到美洲當苦力,這遠不能滿足需求,因此大量黑奴販入,1780年代每年有近3萬名奴隸被運到聖多明各,1784年到1791年,有25萬名非洲奴隸被販賣到美洲。從1783年到1808年,美國共購買17萬黑人。
法國大革命後開始禁止黑奴貿易,西印度群島黑人起來抗爭,導致那的“黑奴”棉花產量大幅下降,黑奴貿易轉向美國棉花田。到1830年 , 100萬黑奴被送到美國南部棉花種植地,相當於美國當時人口的1/13。黑奴從早到晚在白人的虐待下勞作。所羅門·諾瑟普1853年所著傳記體小說被改編成了電影血淚交加《為奴十二載》。
1841年諾瑟普被當成黑奴販賣時,美國26個州中有一半是蓄奴州,這些州基本都在南方,他最終是因紐約州的《使本州自由公民免遭綁架或淪為奴隸之保障法令》而獲救。1865年南北戰爭結束後,美國國會簽署《美國憲法第13條修正議案》,黑奴制度才被廢除。
從此,無數奴隸代替品的華人勞工夢魘開始,鴉片戰爭後英、法、美、荷、西班牙、葡萄牙等資本主義國家,都參與了販運華工以牟取暴利的“豬仔販運”活動。在1840年代末加利福尼亞淘金熱之前,全美大約只有50名中國人。淘金潮涌現,僅幾十年之後,西海岸的中國人激增到10萬人左右。在19世紀60年代鐵路建設的鼎盛時期,90%的鐵路工人都是中國人。美國太平洋鐵路每一條枕木下都有一具窮苦的華工屍骨,僅1970年當地沙漠中挖出2000磅(約合907.2公斤)的華工屍骨。19世紀近30萬美國華裔勞工遠涉大洋到美國,有時華工途中死亡率高達50%以上。熬到目的地往往像奴隸一樣食不果腹乾苦力,貧病潦倒客死他鄉,香港的英國殖民者和洋買辦們卻大賺浸透著華工血淚的美元。
在船上的華工
棉花帝國之戰
英國曾是傳統的養羊大國,是歐洲重要的羊毛產地。自15世紀中葉起,英國人不再單純出口羊毛,大力發展毛紡織業及其貿易,英國羊毛和呢絨成為歐洲國際貿易中的一宗主要貨品支撐起英國的經濟命脈,並壟斷了整個歐洲市場,因此英國毛紡織品受到嚴峻的挑戰。與毛紡織業相比,英國棉紡織地位很低,1621年 ,英國東印度公司進口了約5萬件棉紡織品到英國,40年後漲了5倍。
17世紀中葉前英國對印度高質量棉布的競爭毫無還手之力,1662年英國政府限制印度棉布在國內銷售,對印度棉布征收高額關稅。1685年,英國對”所有印花棉布、印度亞麻及所有印度製造的絲綢製品”征收10%的關稅,1690年增加了一倍。1701年,英國議會規定只能進口白棉布到英國加工,進口印花棉布為非法。1721 年英國頒佈法令禁止穿著使用印度白布染成的印花棉布衣服,將售賣印度棉布視為非法。
法國同樣採取貿易壁壘。1686年 法國宣佈製造、使用和銷售棉紡織品為非法行為。此後七十餘年,法國至少頒佈了兩項王室敕令和80項樞密院的裁決壓制棉紡織品的進口和生產。懲罰措施變得越來越嚴厲,從1726年起對違規者施以死刑。1755年 法國宣佈進口印度印花織物為非法行為。1785年 法國國王再次確認這一禁令以保護”國家產業”,有兩萬名警衛負責推行,5萬違法者被髮配到法國槳帆船上服苦役。1700年,威尼斯和佛蘭德斯禁止進口印度棉紡織品,1717年西班牙宣佈進口印度紡織品為非法,18世紀末奧斯曼帝國禁止國民穿著某些印度服裝。
當英國棉紡織品在全球流通獲取大量利潤時, 1774年廢除了禁止從印度進口棉布的法案,英國為推銷國產棉紡織品,力圖各國降低關稅。1821年英國曼徹斯特商會要求政府向丹麥施壓減少紗線進口關稅,1822年商會要求在東印度群島實行更自由的貿易政策,後又鼓動取消英國和愛爾蘭之間的關稅。從1820年代後半期到30年代後半期,英國向埃及出口的棉紡織品價值增長了10倍,1838年《英國奧斯曼關稅條約》生效,規定進口關稅只有8%的從價稅,迫使埃及進行自由貿易,摧毀了埃及的工業化進程。
面對英國棉紡織品的侵入,很多國家效仿英國人,如美國多渠道竊取英國紡織技術的同時構築貿易壁壘。1816年,美國為壟斷廉價棉產品市場對進口低檔棉紡織品征收保護性關稅,到1846年,印度粗製棉進入美國關稅為60%到84%。1818年普魯士和奧地利、1820年俄國、1822年法國、1824年意大利、 1826年巴伐利亞和符騰堡對棉產品征收進口關稅。1821年墨西哥獨立後雖追求工業化,但紡織業受到英美廉價紗線和布料的打壓, 1829年墨西哥通過新關稅法禁止國內能製造的粗棉衣物進口,1837年新關稅法再度禁止進口廉價棉紗和布,1843年將禁止進口棉紡織品的條款寫入墨西哥憲法。1842年法國禁止所有棉產品進口,1844年巴西阿爾維斯布蘭科關稅法將多數外國棉製品關稅提高到30%。
美國內戰後,全球棉紡織業再次蓬勃,關稅壁壘到高漲期。1861年美國立法提高進口棉花關稅。當美國廉價棉產品生產取得優勢後, 1883年降低了對廉價棉產品的關稅,提高了更高品質棉花的關稅。1878年和1888年意大利通過棉花關稅法。從1880年代法國進一步施行保護主義關稅,1892年通過關稅立法。1860年巴西棉花關稅在進口貨值的30%以下, 1880年60%左右,1885年增長到100%,1900年後保護主義關稅維持了近30年,到1920年 ,巴西棉產品中75%至85%為國內紡制和織造。
1926到1932年,日本出口到印度的棉布所占比例從12%左右增長到約50%。日本政府利用印度棉花開始依賴日本的機會,對其殖民政府英國施壓迫使印度降低進口棉製品關稅壁壘。1933年 日本棉布出口首次超法德,成為僅次於英美的世界第三大棉花強國。到1937年 ,日本占領全球棉布交易市場的37%,英國只有27%的份額。
英國發展毛紡織業時,通過被馬克思稱為“羊吃人”的圈地運動侵占土地和資源,使潔白的羊毛沾滿了封建主義的血淚,到發展棉紡業時全球潔白的棉花都被資本主義染上了血淚。奴隸為美國創造大量利益,1850年代末 ,美國棉花產量占英國8億磅棉花用量的77%、占法國1.92億磅棉花用量的90%、占德意志關稅同盟1.15億磅的60% 、占 俄國1.02億磅的92%。
1861年美國內戰爆發使棉花出口量銳減,1860年美國出口到歐洲的棉花為380萬包,1862年幾乎為零,這令歐洲人驚慌失措開始瘋狂爭奪,並再次撲向印度以維繫其經濟支柱產業的棉紡業。英國在1858年於印度建立殖民統治區,改造印度農村加快建設基礎設施,1863年把棉花進口關稅從10%降到5%。美國內戰頭兩年印度棉花價格翻兩番,印度糧食作物地改種棉花。1857年印度供給法國原棉進口量的1.1%,1860年供給英國原棉進口量的16%,到1862年上升到英國原棉進口量的75%、法國原棉進口量的70%。
埃及棉花產量同樣飛快增長。1865年埃及棉花產量增長到2.507億磅,是1860年的5倍,出口增長14倍。1882年奧拉比運動被鎮壓之後,英國人對埃及軍事占領,1914年正式淪為英國殖民地,英國在埃及推行單一經濟擴大棉花種植,使埃及一向占優勢的糧食作物則大為縮減不能自給,工業發展受到壓制,埃及同樣成為英國的原料供應基地和商品傾銷市場。
巴西、秘魯、墨西哥、阿根廷等被殖民國的棉花種植面積都大增,全球肥沃的土地都紛紛種上了棉花。1865年美國內戰結束,重新供應棉花,導致全球棉花市場供大於求價格持續下跌近30年 ,糧食價格則上漲。當時正值小冰期,乾早年份全球大批棉農無錢購糧。1870年代末大饑荒,僅印度棉花種植區有600萬到1000萬人餓死。
棉花在中國
棉花不是中國的本地作物,中國自2000年前引進了亞洲棉、草棉,到1950年代中期才被陸地棉和少量海島棉代替。 草棉 (Gossypium herbaceum )又稱非洲棉、阿拉伯棉、小棉,原產於非洲南部,是非洲大陸栽培和傳播較早的棉種。它最初從非洲經阿拉伯傳入歐洲東南部和地中海沿岸國家,長期栽培在地中海東部沿海的利凡特(Levant)地區,即泛指希腊、土耳其、敘利亞、黎巴嫩和埃及沿地中海的地區,過去歐洲把草棉稱為利凡特棉(Levant cotton)。草棉向東傳入小亞細亞、中亞細亞,經伊朗、巴基斯坦,再傳入新疆、甘肅的河西走廊及陝西一帶。目前世界上只有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尚有少量栽培。
俄國學者馬烏埃爾(FMayer)考證:“非洲棉傳入亞洲不晚於公元前1000年。”《聽園西疆雜述詩》(1892)中記載,“中國之有棉花,其中始於張騫出使西域”。公元 635 年,姚思廉撰寫的《梁書·西北諸戎傳》載:“高昌國多草木,草實如繭,繭中絲如細盧,名曰白疊子,國人多取織以為布,布甚軟白,交市用焉”。高昌國即今新疆吐魯番地區,白疊子就是一年生的草棉,迄今新疆吐魯番維吾爾族仍稱之為白疊子。近年在新疆民豐縣發掘的東漢時代(公元25-220年)合葬墓里,出現白底藍花布、粗布手帕和白粗布等,並出現碳化草棉種子,說明在公元前後,草棉已在中國西北地區栽培,並紡織成布。
在草棉傳入中國之前,《中國近代史資料選輯·採煉鋼鐵紡紗織布議》:“考中國古僅有木棉,名古貝。宋末時南番入貢,中國始有草棉,名古終,即今之華棉也。”據《宋書》記載最遲在南北朝時期才傳入傳入新疆、甘肅一帶種植,到宋末元初時才大量傳入內地。宋以前,中國只有帶絲旁的“綿”字,帶木旁的“棉”字從《宋書》起才開始出現。棉花大量傳入內地,當在宋元明初,棉花在“宋元之間始傳種於中國,關陝閩廣首獲其利,蓋此物出外夷,閩廣通海舶,關陝通西域故也,”可見棉花的傳入有海陸兩路。泉州的棉花由海路傳入,並很快在南方推開,全中國的推廣則遲至明初,由朱元璋強制推行。其輸入路線或南北兩路:經海運從緬甸和越南進入,在後漢時傳入滇、桂,後傳至粵、閩再向北傳佈。北面經陸路由波斯在南北朝時傳至新疆,到甘肅和陝西後再進入東部各省。
亞洲棉 (Gossypium arboreum )最早傳入華南種植,到公元13世紀流入長江流域,爾後進入黃河流域。亞洲棉的中文學名叫樹棉,也叫木本雞腳棉、中棉。為幾百年來中國久經栽培的土棉之一,亞洲棉在中國形成為一個特有的地理種系-中棉,自陸地棉輸入後樹棉正被淘汰中。亞洲棉的野生種迄今還沒有發現,普遍認為可能與草棉有同祖,都源於草棉的野生種系阿非利加棉,與草棉在非洲產生分化後引入亞洲經長期栽培馴化形成。大多數人認為亞洲棉起源於印度併在那廣泛栽培。1971年Chowdhury and Buth在非洲考古發現,亞洲棉可能距今4500年前已在蘇丹努比亞地區種植,為了獲得其富有營養的種子作為家畜飼料。
戰國(公元前475至公前221年)編寫的《禹貢》一書有中國最早植棉記載“島夷卉服,厥篚織貝”,“卉服”指棉布衣服,“織貝”指織成貝紋的棉布,“島夷”指海南島居民,據測這種棉花即亞洲棉。亞洲棉曾在東南亞地區普遍栽培,自印度經緬甸、泰國、越南先傳入華南,約在12世紀後期或13世紀傳入兩 河流域種植,從而遍及全國植棉地區,後又傳入朝鮮和日本。過去我國南起海南島,北至遼寧,東起沿海各省,西至陝西、甘肅所有棉區都曾栽培亞洲棉,經過長期馴化選擇,已逐步形成中棉種系。
漢武帝末年,海南已種棉織布。東漢初年,雲南棉花生產規模已見端倪。到南朝梁武帝時,四川和新疆亦開始種植棉花,新疆主要在高昌一地。後歷經魏晉、隋唐,棉花種植仍局限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兩宋時期,海南是中國主要植棉地區之一,黎族百姓已創造出軋、彈、紡、織、染等整套棉紡織生產工具和技術。北宋時海南棉花移植到閩廣地區。南宋時期,棉花的種植又從廣州和福建推廣到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
元初,植棉和棉紡織技術在兩河流域廣泛傳播,短短數十年遍及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四川、雲南、貴州、湖北、湖南、河南、山東、陝西和新疆等地。元貞年間黃道婆從海南崖州帶回黎族人先進的棉紡織生產工具和織布方法回到故鄉烏泥涇,教給當地人織制手巾和衣帶新方法,因此松江、上海一帶的棉織業很快發展起來,烏泥涇和附近百姓以織被面和制棉為生的有一千多家。黃道婆還改進了去籽彈松工具和紡車,優化了紡紗織造工序,所制棉布數量多質量高。《嘉禾志》 捲六記載:”布 ,松江者佳”,“烏泥涇被”聞名遠近,松江府成為元、明、清全國棉紡織業中心。
英國為鴉片與紅茶貿易差,用堅船利炮轟開了晚清國門,1843年《南京條約》簽訂後,中國市場被迫開放,歐洲和北美紗線和織物大量涌入,中國棉花及紡織品產業衰落。甲午戰爭後,日本大力發展棉花和棉紡織業,大量向中國輸入棉紗。1897-1898年 ,日本對華棉紗出口占日本紡紗總產量的28%。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英國製造商被排斥在中國市場之外,日本對中國市場滲透加深。1903年至 1929年,日本棉布出口一半以上流向中國。
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後,晚清主權進一步淪失,中國市場進一步被外資攻侵,為自救發起洋務運動努力發展民族工業,期間於光緒四年(1878)集股籌建上海機器織佈局,從英國進口輥軸式軋機和織機,從美國進口環錠紡機和500馬力的汽爐引入中國,1880年代初 中國第一家現代化的棉紡織廠-上海機器織佈局開始運營。1888年張之洞在廣州籌設官辦織佈局,從英國購置機器。到1925年 全國已有118家棉紡織廠,當中一半集中在上海,配備有300多萬支紗錠,雇用工人25萬多。1931年,中國只有16.3%的紗線為手工紡紗,錠子數比1913年激增297%,是同期全球增速的20倍。抗戰爆發受戰爭、停工、價格差異等因素的影響,中國棉產量斷崖式下滑,1945年全國棉產量減至500萬擔。
新中國成立後,從國家層面有計劃地推動傳統優勢產棉區擴大種植面積,並積極促成各產棉區 與上海、無錫、天津等棉紡業發達城市對接。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加強對華封鎖,嚴厲查禁棉花對華出口。中國紡織業內部挖掘,1952年中國生產了65.6萬噸棉線,比前幾十年顯著增長, 1957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三大棉紗生產國,產量是英國的2.5倍。改革開放後中國棉花生產和棉紡織業快速發展,1983年中國大型國有棉紡織廠產出327萬噸棉產品。
時至今日,中國棉花消費占全球總量的1/3。其中新疆棉花為中國提供了67%的產量,每年另有200萬噸左右的棉花可從美國、印度、澳大利亞、烏茲別克斯坦、巴基斯坦、土耳其、希腊、埃及、阿根廷、蘇丹和巴西等世界主要棉花生產國進口,服裝原料來源總體無憂。與之同時,中國已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裝出口國,紡織業韌性十足。
由於中國機械紡織工業的興起及國際市場對優質棉花的需要,於1865年第一次主要從美國引進產量較高、品質較好的陸地棉,已廣泛栽培於全國各產棉區,且已取代樹棉和草棉。
陸地棉 (Gossypium hirsutum )原產中美洲墨西哥的高地及加勒比海地區,亦稱高原棉(Upland cotton)。墨西哥發現古代紡織品碎片及種子,距今5500年前已有陸地棉種植和紡織,而野生和半野生的陸地棉迄今仍廣泛分佈於墨西哥、危地馬拉等中美洲地帶。16世紀下半葉,北美殖民者從墨西哥和危地馬拉引入陸地棉栽培,經馴化選擇,形成了適應高緯度、對短日照不敏感的栽培品種,從而使陸地棉在美國大面積擴張。1776年美國建國後尤其倚重棉花產業,先後育成許多陸地棉優良品種。此後,世界各植棉國都從美國引種陸地棉品種,陸地棉又被稱為美棉。
中國自1865年從美國引入陸地棉種以來曾多次引種推廣,但由於缺乏必要的良種繁育體系和相應的栽培技術,品種嚴重退化導致未能大面積推廣。1930年代及50年代主要從美國引人陸地棉品種,各方重視之下麵積迅速發展,最後一次大批量引種在1980年。在這115年中中國曾先後向美國引入近百個品種,種子5630t。在第三次大批量引種的同時,也引入了美國育成的新品種12個,在全國61個試點進行比較試驗。當時中國自育品種水平已提高,這批美國新品種的產量較低,從而結束了中國大規模引種棉花的歷史。
在引進陸地棉的同時,農業科研單位和院校也開始新品種選育,1920、30年代育成的亞洲棉有雞腳棉、百萬棉、孝感長統等,在40年代育成的陸地棉有雞腳德字棉、涇斯棉等,這些品種又為從美國引進的斯字棉和岱字棉所替代。30年代引進陸地棉優良品種以後開始棉花品種區域試驗表明,陸地棉良種的產量及纖維品質明顯優於亞洲棉,從而在40年代開始推廣陸地棉種的同時,也逐步開展了以陸地棉為主的育種工作,1958年基本取代亞洲棉。從60年代起,中國自育品種的豐產性開始超過國外引進品種,從而結束了長達一個世紀的陸地棉引種歷史,有力促進了中國棉花的發展。
20世紀50~70年代中國以提高產量為主的育種工作有很大進展,在黃河和長江兩流域棉區育成一批在生產上大面積種植的豐產品種洞庭1號、魯棉1號等,為適應麥棉兩熟需要育成夏播短季棉品種中棉所10號等,在80年代國家立項進行棉花育種科技攻關,自育新品種的抗病性和纖維品質都有了明顯提高。
中國、美國、印度、烏茲別克斯坦、埃及等國都有栽植陸地棉,但中國的單產量最大,烏茲別克斯坦有“白金之國”之稱。陸地棉也由於種植地區遼闊,在中國多樣化的複雜生態環境條件下,演變出與原始引進品種有許多顯然不同的性狀變異,為中國棉花新品種選育提供了種質資源。
海島棉(Gossypium barbadense )曾引入華南少量種植,自何時何地引入中國,尚無記錄可查, 原產於南美洲、中美洲、加勒比海群島和加拉帕戈斯群島地區,海島棉曾在南美洲的智利到厄瓜多爾地區廣泛栽培,後又傳播到大西洋沿岸和西印度群島栽培。在南美洲西北部秘魯安孔-奇科翁(Ancon-Chillon)發掘出古代的棉纖維花器和棉鈴,表明在距今4500年前該地已有海島棉種植,在秘魯一帶至今仍有海島棉的各種變異類型,故普遍認為秘魯是海島棉的起源中心。
19世紀初海島棉引入非洲,在埃及得到馴化和選出優良品種迅速推廣種植,埃及和蘇丹是目前海島棉的主 要生產國。20 世紀初埃及的海島棉品種被引回美國進一步改良,主要在美國西部乾旱灌溉棉區種植。前蘇聯引入埃及海島棉後,育成了較早熟的中亞型埃及海島棉品種栽種。中國一年生海島棉是1930年代自美國和埃及引入,50 年代又從蘇聯、埃及、蘇丹、美國、秘魯等國引入許多一年生海島棉品種,並且開展了海島棉育種工作。多年生海島棉在雲南、廣西、廣東、海南、福建和臺灣早已種植,當地普遍稱之俗名:離核木棉、木棉、光籽棉、長絨棉。現新疆已成為我國重要的海島棉生產基地,今天新疆主要種植原產南美洲的長絨海島棉,1959年沙井子試驗站從前蘇聯引入的品種中選育出。
中國雖然棉區遼闊,現在已成為世界第一棉紡、棉布生產和棉產品消費國,第二大棉花生產國,有黃淮海平原、長江流域、西北內陸三大植棉區,棉花已成中國主要經濟作物,但一直是個有著巨大缺口的棉花進口大國,到1982年才實現原棉自給,選用優良品種是促進棉花生產的一項重要技術措施。今天,中國的棉紡織工廠擁有全球近一半的紗錠和織機,消耗世界原棉產量的43%,亞洲總計消耗82.2%,棉花種植和紗線、棉布生產已完全轉移到了亞洲。
從棉花和穀物、大豆、茶葉、罌粟、橡膠、胡椒、丁香、豆蔻一樣,在過去數百年全球貿易中都成為非常重要的商品,在當下及未來,除了能源以外,最重要的商品是科技,而全球也將依舊按照昔日資本主義帝國的邏輯運行,其中的關鍵是在產業鏈的全球配置過程中儘力降低成本、牢牢抓住最具利潤的環節,精明的商人以國家利益的名義維持對高利潤產業鏈條的控制。
棉花是一級戰略性物資。中國在與資本主義國家生死較量的博弈中,西方人在傲慢尤其極度的欲望驅使之下,以“人權”之名傾巢出動發起新疆棉之戰,棉花有了國界,科學家和知識分子亦如斯乎。鑒於新疆與國家棉花、石油一白一黑產業安全的戰略意義,尤念及左宗棠率部收復新疆之功,再感恩保衛、開拓、穩定新疆的勇士們,和為中國棉花事業做出貢獻的全產業鏈上的人們。
參考資料:
《大國博弈的影子:世界歷史上的"棉花之戰”》 趙文斌
《中國棉花品種及其系譜》 黃滋康 主編 中國農業出版社
《棉花帝國:一部資本主義全球史》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 斯文·貝克特(Sven Beckert)著
《棉花國之旅》 法國 埃利克·奧森納 著 新星出版社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