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先驗偏見
第一個“坑”便是先驗偏見。交易者會根據一些歷史經驗來幫助自己理解並預測交易事件,並且過分信賴這些並不完美的先驗結論。交易者普遍認可的一些經驗智慧,比如,不要相信市場會無止境下跌,以及認為“市場大勢是你的朋友”的想法,這其實都是一些只圖方便省事的先驗主義。
但不幸的是,這些先驗主義經不起市場考驗。在市場充滿不確定時,交易者往往會選擇固守這些先驗主義。一次兩次可能僥幸盈利,但最終還是難免虧損。
二:歸因偏差
所謂歸因偏差,即做一件事,成功了就認為是自己能力強,而失敗了,就怪外部因素或者說運氣不好。韭菜最大的特點就是在牛市賺錢的時候,以為自己很厲害,而到了熊市大虧時,就開始罵莊家,罵經濟形勢,唯獨不怪自己。
實際上,投資決策是每個交易者自己做的,虧損了最大的責任在於自己,可能是你收集信息有偏差,也可能是你理解信息不到位,甚至投資操作不理智等等。真正的高手都是在不斷地完善自己,而不會浪費時間去抱怨他人。
三:從眾效應
從眾效應在市場中每天都會發生。因為信息的不對稱,交易者往往會通過市場中其他人的行為來推測自己不知道的信息,甚至就乾脆跟著他人的決策下單。最可怕的是,影響從眾的最重要因素並不是意見本身正確與否,而是有多少人認同此意見。
個人非理性行為導致了集體的非理性表現。這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羊群效應,個人不顧自己掌握的信息,選擇採取與別人相同的行動。
四:框架效應
框架效應指的是當呈現方式不同時,人們對於特定選擇做出的反應也不同。在交易中的具體表現就是,當提前平倉能夠給交易者帶來確定性的利潤時,交易者往往做不到堅持持有,而選擇提前平倉。在虧損時,交易者總是奢望行情能夠逆轉而沒有按照計划進行止損,這是因為止損造成的確定性虧損會令交易者更難接受。
對於大多數交易者來說,框架效應是阻止其讓利潤奔跑的一大阻礙。因為對於中低頻的交易策略而言,盈利的必要條件就是在做對方向的時候,能夠拿得住盈利的單子,讓利潤奔跑。而框架效應造成的對確定性收益的偏愛正是交易者的大敵。
五:賭徒謬誤
所謂賭徒謬誤,即交易者經歷了連續虧損後就會誤認為自己下一次交易賺錢的概率會更高。然而,交易者每次的交易都是獨立的,你的下一次交易和之前的連續虧損或者盈利並沒有任何關係。這時候,最正確的辦法就是堅持自己的交易策略,不要因為自己錯誤估計而改變策略。
凡是陷入賭徒謬誤的人,大都具備以下三個特點:
① 喜歡拍腦門做決策,憑感覺做事;
② 盲目地堅定自己的想法;
③ 陷入這一誤區的人,如果他的想法在某一次交易中僥幸蒙對了,就會加強其對自己的信心,甚至覺得自己已經很厲害了。
如果這還不夠清楚,我們還有一種更為簡單粗暴的方式可以判斷你是否陷入賭徒謬誤,你只需註意自己是否說過類似這樣的話:“市場已經跌了這麼久,該漲了吧?”
六: 後見之明
後見之明偏差,即一件事情發生後,我們會誤認為該事件的結果是可以預測的,這會讓交易者對自己的交易能力盲目樂觀,最終難免失敗。這種現象在交易中也屢見不鮮。每次大漲或者大跌後,總有人能夠總結出一些利好和利空。回過頭去看之前的交易,思索為什麼會虧損時,交易者很容易就發現原因,即使這些原因在交易之前並不明朗。
很多交易者把它當做是復盤,其實不然。因為就算事後找出了市場下跌或者上漲的原因,對接下來的交易也沒有幫助,因為這在事前根本就沒辦法判斷。正確的做法是,摒棄後見之明,對市場保持敬畏。
七:認同偏見
認同偏見是件很可怕的事情,一旦交易者對一件事情形成了某種先入為主的觀點,即便他的觀點不太明確,也很難剋服自己的偏見。而且,這種心態還可能影響到交易者對某個人、某個交易品種的看法,認同偏見可能在無形之中影響交易者的決策。例如,很多交易者在驗證某種技術分析理論是否能夠成功預測行情走勢時,往往就是掉進了認同偏見的坑。
八:過度自信
這一認知偏見從字面意思上很好理解,對於很多交易者來說,過度自信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偏見。存在這種偏見的人,對其能力的自信心總是高於客觀水平。
在交易這一行里,存在一個神奇的現象,那就是90%的交易員都覺得自己的水平高於其他交易員。交易者過度自信可能會導致兩種結果:一是操作過大的資金,冒著自己根本承擔不了的風險進行交易;二是因為太相信自己,結果死扛虧損單,最終甚至可能爆倉。尤其是對於新手來說,過度自信的結果往往就是加大杠桿滿倉乾,錯了也不止損。
我們需要自信,但切記過度自信,而且還要做到客觀。這就需要永遠基於風險端去思考問題,下單前先思考失敗的代價,而不是先去想自己能賺多少錢。
九: 確認偏誤
指交易者往往會選擇能夠支撐自己觀點的信息,忽視了一些不利的信息。存在這種偏差的交易者,在做交易的時候往往會犯這種錯誤,比如他準備在某個點位做多黃金,之後便努力尋找能夠證明其觀點成立的信息,自然而然地忽視了那些與之觀點相悖的信息。
這種認知偏差在交易新手中很常見,比如當你非常看好並決定做多某一資產時,你總是能找到各種理由說服自己。嚴重者,面臨交易虧損時仍不願接受事實,而是繼續尋找能夠支撐自己觀點的證據,十頭牛都拉不回來。
十:可得性啟發偏見
很多時候,交易者做出的判斷都是無意識、情緒化的。人們對於越容易想起來的事情,會覺得越容易發生,這就是所謂的可得性啟發。
存在這種認知偏差的人,往往會被最近發生的事情所影響。他們會變得過分看重近期的交易結果(不管是虧損還是盈利),並且還會影響未來的交易決策。舉個例子,這類交易者在做交易的時候,往往會先關註到近期給他們留下較深印象的點位或者品種。比如很多人在選擇股票的時候,都會優先考慮近期那些比較眼熟的股票,比如最近熱炒的某個題材的股票。原因就在於這些股票已經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也是比較常見的可得性啟發偏差的例子。
以上10種認知偏差都是交易者在日常交易中比較常遇到的,也是許多人虧損的深層原因。既然對它們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那麼下麵就來看看如何避開這些坑。
如何避免踩坑?
我們知道,交易是反人性的,而以上這些偏見恰好就體現出人性的弱點,這是每個交易者都無法逃避的問題。那些成功的交易者也是經歷過一次次的實戰後,才逐漸認清並且跳出這些坑。因此,要想避免上述提到的認知偏差,只能靠每個交易者從交易實戰中去體驗和總結。
但是,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始做起:
① 要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每個人生活的環境和接觸的圈子都受到家庭、學歷以及工作的影響,沒有人能夠面面俱到。因此,每個交易者應該時刻提醒自己,不要被自己熟悉的環境過分影響。
② 交易高手都是刻苦的學習者,需要通過閱讀不斷提升自己。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夠對市場甚至這個世界有更全面的認識。
③ 時刻記住市場具有不可預測性。要知道,前人總結出來的規律都是某個特定時間段的產物,並不能代表現在,更別說預測未來。
④ 不斷通過實盤交易來磨煉自己的心性,追求交易的一致性。
⑤ 分拆整個交易流程。可以將整個交易流程中的步驟有效的拆解,比如分為策略研究、交易執行、復盤等,這樣既可以防止認知偏差在整個交易過程中擴散,事後也能知道自己在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總之,剋服、規避交易中的認知偏差是一個靠自己不斷求索的過程,對於99.99%的交易者來說,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交易員執業證編號:G2020092001000684
有要進實時指導群的請加本人QQ(名額有限):2960693032
或掃描下方二維碼: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