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五,日本內務省公佈數據,日本10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觸及3.7%,超出分析師預期的3.6%,前值為3%,為1982年2月以來最高水平,同時也創40年來最快增速。
10月核心CPI指數(不含生鮮食品在內)漲至3.6%,高於預期的3.5%,前值為3%。
目前,日本的物價漲幅已連續7個月超出了日本央行2%的目標。不過這些通脹數據仍不足以說服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改變貨幣政策。
黑田東彥一貫認為,目前的成本推動型通脹是暫時的,央行仍有必要維持超寬鬆政策以支持日本經濟複蘇。
日本央行目前預計,隨著能源和原材料價格飆升的影響逐漸消退,物價漲幅將在下一財年的4月起降至2%以下。日本財年從每年4月開始,次年3月末結束。
為何堅定超寬鬆政策?
多年以來,日本的物價和工資水平一直處於近乎停滯增長的狀態。日本央行認為,目前的通脹升溫是由於能源等成本推動的,而非國內需求升溫導致的。
與美國擔心工資增長導致通脹螺旋上升不同,日本的主要問題是要解決通縮,為此日本央行需要提升全社會工資刺激消費。
黑田東彥周五強調,在經濟走強到足以進一步推高工資之前,有必要避免加息。
黑田此前在國會半年度證詞中也指出,在日本經濟前景不確定性極高的情況下,日本央行必須專註於通過超寬鬆政策來支持經濟增長,直到工資上漲更多為止。
黑田東彥解釋道,現在加息可能會推遲日本經濟複蘇,考慮到目前的經濟和物價發展,現在加息是不合適的。
日本9月份名義工資同比增長2.1%,創下2018年以來的最快增速,但還是低於超過3%的通脹率,這表明家庭購買力依舊受到了廣泛物價上漲的打擊。
黑田東彥認為,“除非名義工資穩步上漲,否則很難持續實現2%的通脹目標。”
負面影響在膨脹
黑田東彥堅定的超寬鬆立場招致一些反對黨議員的批評,他們指責日本的超低利率打壓了日圓,同時推高了進口成本。
10月份,美元兌日元一度逼近152,日元創下32年來的新低。截止至發稿,美元兌日元報139.97.截至9月底的一年,日元已下跌22%。
此外,日本財務省17日的數據顯示,該國10月貿易逆差達2.16萬億日元(約合150億美元),創下1979年有可比統計數據以來新高。
陷入困境的日元和不斷膨脹的進口賬單,也推動日本整體經濟在第三季度重新出現逆轉。
日本內閣15日發佈的初步統計結果顯示,今年第三季度日本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環比下降0.3%,同比降幅為1.2%。這是日本經濟自去年三季度以來首次出現下滑。
日本央行行長將於明年4月結束任期,經濟學家普遍認為,日本央行的寬鬆立場在黑田任期結束前不會改變。
All Rights By 財經都知道 © 2020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