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悉,近期,匯添富基金基金經理趙劍在跟投資者分享一些投資觀點。趙劍表示,製造業能力的提升是提高國家競爭力非常重要的標準值,中國在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跨越,未來中國的製造業優勢很大,具有一個很好的投資前景。新能源經歷了2021年的大幅上漲,今年總體上體現為兩個特點,即分歧和分化很大,看未來一年稍微偏中期維度,產業仍有比較好的投資機會。
持續看好大製造業的前景
從大方向上來講,製造業能力的提升是提高國家競爭力非常重要的標準值,而且中國在從一個製造大國向一個製造強國跨越。
第一點是政策。過去幾年國內出台很多產業政策,對於製造業的,各行各業的政策一直是大力扶持的態度。
政策主要兩方面,一方面是產業政策,比如像新能源汽車這些產業,還有第二種資本市場的政策。2019年推出的科創板是非常好的政策方向,通過這種資本市場融資的扶持,讓一大批企業加快了發展速度。
從政策的角度,國內對整個製造業的扶持,不僅不會削弱,而且還會加強。
第二點需求側方面,因為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所以有很大的內需市場,這往往有利於各種產業的孵化發展。新能源車就是一個例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汽車產業通過合資企業的政策,這麼多年了相比歐美髮達國家還是有差距。
但是近幾年的新能源汽車轉型給我們帶來了很好的戰略機遇,同時這也是基於中國巨大的市場。這樣的環境下,一批車企,包括以動力電池為代表的零部件企業,慢慢發展起來了,需求側巨大無比的內需市場,給製造業發展提供了很好的環境。
而且很多產業在國內經歷了內捲,競爭力往往很強,放在全球就有很強的競爭力,這是第二方面。
第三方面從供給側看,中國的製造業有比較好的前景,因為全球來看,中國在製造業方面是供應鏈最完善的一個國家,從這角度來講,相比很多海外國家有很大的優勢。
另外第四點,在製造業要素方面,中國也體現出很大的優勢。有些是偏中長期的,中國製造業發展早期,中國利用了人口紅利,近幾年當製造業慢慢從大變強的過程中,更多的是一個工程師的紅利,這個要素是中國一個很強的競爭力。
過去一年國際局勢複雜,帶來能源價格大漲。目前主要的能源來源還是以煤炭為代表,煤炭價格還是比較低的,相比於海外暴漲的石油天然氣價格。
所以總體基於上述4點,未來中國的製造業優勢很大,具有一個很好的投資前景。
新能源板塊仍具備較好投資機會
能源經歷了2021年的整體的大幅上漲,今年總體上體現為兩個特點,第一個就是分歧很大,第二個是分化很大。分歧很大從股票表現就可以看出來,四五月份當時經歷了一波大跌,然後五六月份大幅反彈。分化方面,近期受益於歐洲能源危機,新能源板塊中的分佈式光伏等相關股票表現比較好。
分化和分歧之下,怎麼看四季度?四季度還是有很多不確定性,經過溝通發現大家一個最大的擔憂點是對消費的擔憂。因為汽車本質上也是個可選消費品,這個點上很難完全打消擔憂,最後還是需要靠數據來緩解投資者的擔心。
趙劍認為看四季度可能時間有點短,看未來一年稍微偏中期維度,產業還是有一個比較好的投資機會的。原因主要有幾點:第一,這個行業的需求比較確定,現在不管是全球還是中國,大部分行業的增長速度都在下降,但是新能源行業增長速度還是很快。
光伏方面,今年歐洲超預期景氣,全年判斷光伏直流側的裝機大概是280-300G瓦,然後按照現在的趨勢預測,明年估計全球的光伏的直流側裝機是在450G瓦,所以判斷可能增長還是超過50%的。
趙劍判斷,明年歐洲還是有比較快的一個增長,大概率是從50-60G瓦增長到明年的80-90G瓦。然後美國原來光伏裝機是最低的,判斷明年至少是一個翻倍,因為光伏的能源經濟性非常高。
趙劍判斷2022年全球的新能源乘用車的批發量會超過1000萬輛,其中的中國大概是650萬,美國相對弱一點100萬,然後歐洲確實今年影響很大,所以相比於2021年幾乎是持平,所以大概是220萬。判斷明年全球銷量能達到約1400萬輛,有40%左右的增長。
所以從這角度來講的話,這個行業明年的增長還是非常的快。第二是供給側方面,這麼多年中國的新能源產業,光伏產業歷史上也有過好幾輪危機,但目前中國的光伏產業競爭力非常強。過去兩年,不管光伏還是新能源汽車行業,各種各樣的跨界資本進入,但如果觀察產業微觀,它的供需格局還是比預期好,原因是需求非常超預期。
過去的現象是產能過剩了,行業可能就不行的。但是像新能源產業,產能略微過剩,會推動產品價格下跌,實際上又有很多原來不具有經濟性的需求出現,所以這個行業的韌性很強,而且供給側中國企業優勢,未來不僅不會削弱而且會增強。
第三點跟很多產業一樣,這是技術創新占很大權重的製造行業,技術創新是個永恆的話題。本來大家覺得光伏產業是個挺傳統的產業,但是這10年有很多技術進步。就像現在就說你去看各種電池技術,如果不斷的有技術創新,意味著不斷有投資機會。
第四點趙劍判斷認為可能未來要看半年到一年才有機會,就是因為市場它往往是波動的。站在現在這個點上看,大家覺得這些新興產業估值都很貴,但是事實上不是這樣的,現在這些產業尤其是新能源產業,估值一點都不貴,大部分公司PE都是交易在20倍到30倍之間,有些環節估值更低。
然後要匹配平均30-50%的增長,從PE角度是低危的,所以未來不管是消費的預期改善,還是宏觀有所改善,這些板塊彈性會比較大的。
製造業各領域投資邏輯有所不同
大製造板塊,它的行業特征,競爭格局差異還是非常大的,導致投資範式也不太一樣。比如軍工行業,整體需求還是比較好的,但是需求是不太市場化的,但非市場化有個好處就是確定性很強。
第二個特點,現在軍工行業相比於很多行業,壁壘特別高,一般人想進這個行業都進不了,所以它的供給結構非常好。所以這是這個行業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在競爭格局。
再舉個例子,半導體產業跟新能源行業也不太一樣。半導體往往是很多工業行業的中游中間品,所以下游非常分散,在發現去研究這些行業的時候,它確實是跟下游景氣度很相關。如果下游是消費電子的,今年整體需求都很差,但如果下游是光伏或者新能源汽車的需求就很好。
第二方面半導體產業有一個很強的半導體周期,但是在中國又不太一樣,因為這幾年國家在大力的推進國產化,這些都是分析這些產業的時候非常重要的一些考慮因素。
然後醫葯產業當然是一個更大的範疇,和製造業相關的比如說做製造外包的公司。
商業模式本質上也是利用中國的工程師紅利。
製造業行業,有些製造業行業,比如新能源產業,已經成為非常具有典型特征的中國優勢產業,可以把它理解成一個長板產業。有些像半導體產業,相比於歐美還有一定差距,投資邏輯是不太一樣。
優勢產業需要去觀察判斷企業是不是能維持優勢,是不是能不僅從國內,還從全球角度去獲得收入或者訂單增長,短板產業往往有一個很強的國產替代邏輯,有些產業本身並沒有快速增長,但是原來國產化率很低,所以它往往有這方面的機會。
雖然不同行業的製造業公司,商業模式千差萬別,但是好企業都有一些共同點,比如很多民營製造業公司是基於成本優勢,然後慢慢積累了一定的收入利潤,然後投入研發追上國外同行,然後具有產品優勢。
共同的原因往往是一些勤奮的企業家,還有工程師紅利,所以我個人覺得如果你沿著這條線去觀察,很多公司,優秀的企業家,好的戰略發展組織都非常重要。
目前中國的大製造行業在全球競爭中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趙劍認為,現在面臨的挑戰很大,耳熟能詳就兩個。第一個就是現在逆全球化的挑戰,據觀察到現在很多企業確實做得非常的好,一方面是保持這種開放合作的態度,另外是努力的提高自己的水平,當別人對你不可或缺的時候,你可能說是不具有任何的挑戰。
第二個挑戰是複雜環境下麵,要真正實現從製造大國到強國,確實是需要在一些關鍵技術領域進行突破。這個方面的突破是我們的挑戰,也是未來的一個的機遇。
機遇和挑戰是並存的,挑戰做好了就是機遇。同時目前大的背景是,現在全球增長都在降速,但是很多行業存在的一些機會,比如綠色化數字化,還有各種各樣的技術創新。
不管是國家作為整體,還是去看很多微觀的企業,如果你能做好準備與時俱進,做好研發做好產品,最後一定是能抓住這個機會的,所以挑戰和機遇它往往是共生的,最後就是看企業能不能抓住這個機會。如果能抓住機會就會上一個臺階,所以很多優秀的上市公司都經歷了這樣的過程。所以總體上,雖然面臨挑戰和機遇,我還是對未來充滿信心的。
Post a comment